查看原文
其他

重磅!整整120页!东莞公布2035发展纲要,要扛湾区制造大旗

撸秃了头的 东莞房姐 2022-08-24


再给东莞十五年,打造全球先进制造创新领航城市。


近日,东莞市政府发布了《东莞市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(2020-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纲要》)。


| 发展规划纲要通知截图


《纲要》中,对东莞目前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及问题进行分析,提出将加快发展新兴产业,同时,推动现代服务业、未来产业、以及传统产业等发展。


此外,还将构建“三极三带”现代产业总体布局,重点升级东莞国际商务区、松山湖科学城、交椅湾产业之芯等“七大产业承载区”,打造东莞市现代产业发展新阵列。 


👇以下内容来自《纲要》(摘取部分)。


形势:背靠大湾区,产业合作前景广阔


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加速,将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,为产业合作发展带来广阔空间。


粤港澳大湾区以不足全国 1%的土地面积和 5%的人口数量,创造了约13%的国内生产总值,已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、开放程度最高、经济活力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。


随着港珠澳大桥、深中通道等基础设施逐步建成和湾区半小时经济圈的全面形成,东莞作为珠江中部发展轴心、港深核心第一外延的区位优势可能弱化,产业发展面临不进则退的危机。


东莞应紧抓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窗口期,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为基础的实体经济,承接核心城市功能外溢,深度参与区域分工协作,加快科技研发、高端制造、现代服务等 产业布局。


思路:立足大湾区,造湾区先进制造中心


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局,充分发挥东莞连接广州、深圳两大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,扛起“湾区先进制造中心”大旗。


依托完善的产业配套、开敞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生态本底,抢抓粤港澳大湾区、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、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等“三区叠加”历史机遇。把创新作为东莞发展的第一动力,以建成“全球先进制造创新领航城市”作为中长期战略目标。


加快升级打造新兴产业、现代服务业、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四大板块,发展数字经济、智能经济、健康经济、绿色经济、创意经济等跨界新经济新业态,培育壮大新兴产业,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。


以“三极三带”的总体布局和“产业承载区”“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”的辐射带动,提升空间品质、推动产城融合、加强区域协同,开辟产业体系发展新空间。


总体布局:构建“三极三带”产业格局


采取极点带动、三带支撑、区域联动的空间发展思路,以松山湖高新区创新引领极、中心城区服务发展极、滨海湾新区开放合作极构造黄金三角发挥辐射带动作用。


| 东莞现代产业体系总体布局图


📍 松山湖创新引领极


将依托松山湖高新区打造创新发展极,强化高端要素集聚平台的创新引领功能,进一步突出支撑、集聚、辐射作用,凸显东莞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示范效应。


聚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,前瞻性布局前沿新材料、量子信息、高性能集成电路、高端医疗设备、通用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,加快发展文化创意、技术咨询、检验检测、科技推广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,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创新资源和总部企业,以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为主线,打造强大“创新引擎”,引领东莞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
📍 中心城区服务发展极


依托中心城区打造综合服务发展极,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,提高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,增强综合竞争力与区域影响力。


集聚发展现代金融,高水平打造时尚消费商圈,提升现代会展发展水平,大力发展工业设计、专业服务、文体旅游等现代服务业,支持总部企业做大做强,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的高品质新都会。


📍 滨海湾新区开放合作极


依托滨海湾新区打造湾区开放合作极,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等定位,打造东莞未来发展新引擎。


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总部落户,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、发展现代服务业,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,大力引进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,探索与香港共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。


加强与湾区协同发展,推进与广东自贸区的全面对接,深化莞港全面务实合作,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,打造高层次开放平台。 


同时,以西部高端高新产业带、中部创新创造产业带、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带串联六大片区, 融入湾区协同发展格局。 


体系建设:重点打造“七大产业承载区” 


此外,为了聚焦我市重要潜力区域,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、不可复制作用,还将集中力量规划“七大产业承载区”, 加快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,支撑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。 


其中包括,东莞国际商务区、松山湖科学城、交椅湾产业之芯、水乡创新型经济高地、粤海银瓶科技生态城、莞深先进制造融合区、东部制造示范基地等。


| 七大产业承载区分布图


📍  东莞国际商务区


发挥轨道交通和区域经济辐射的优势,突出市级CBD带动作用,建设链接全球、领航东莞的城市前厅和服务经济新引擎。


大力发展总部经济,引进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总部,立足东莞产业基础,重点布局以现代金融为代表的高端商务服务,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,打造全市金融主中心,支持国际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,加强与港澳广深金融机构合作,汇聚各类金融机构的区域性总部,提升新兴金融业态和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等发展水平。


提升文化休闲、国际消费等生活配套环境,举办高水平公共活动、科技文化会展,布局具有世界一流消费体验的时尚消费内容,高标准打造国际化商圈。


📍  松山湖科学城


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,有力整合国内外的一流研究力量,打造粤港澳区域创新的核心载体和国际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。


深度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,积极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有序推进大科学装置在粤港澳大湾区共享共用,加快推进“松山湖科学城—光明科学城快速通道”建设,探索科技人才引进、科技成果转化、科研资金使用等机制体制与国际接轨。


📍  交椅湾产业之芯


突出滨海价值,发挥滨海湾新区开放协同平台优势,建设聚焦新兴产业、总部功能引领的产业高地。


充分发挥莞港共建、联合开发的优势,统筹推进与深圳大空港地区的基础设施衔接,发挥对台合作优势,加快新型产业载体和配套设施建设,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,立足湾区、面向全球,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,发力 5G、人工智能、智能终端等关键技术研发,率先探索高性能集成电路、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,建设未来产业基地,吸引知名企业集中设立全球总部、亚太总部、地区总部,吸引科技型独角兽企业集中设立研发中心,打造新兴产业总部基地,建设先进制造业创新基地。


📍  水乡创新型经济高地


依托水乡新城,充分利用珠三角中心腹地和区域交通枢纽的优势,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,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创新型经济新增长点。


汇聚穗、深、港、台及国际优质资源,重点发展总部经济、现代高端服务业,支持企业设置华南地区总部、运营总部、研发总部等多形态的总部管理中心,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总部落户,重点布局生命健康产业,支撑区域新一代信息通信、先进材料、智能制造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,发展成果转化、技术转移、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和知识产权、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业,打造驱动水乡区域、支撑东莞转型、融入大湾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新城。


📍 粤海银瓶科技生态城


依托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,以“产、城、人”联动发展为支撑,提升生态休闲旅游功能,打造华南智造产业科技高地。


大力推动互联网与装备制造产业融合,重点发展高端智能制造装备、工业机器人、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、3D 打印、工程专用设备、检测试验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。依托科研机构等创新 力量,搭建产品共性技术研发、检验检测、技术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、成果转化平台。重点发展金融商贸、总部经济、 科技服务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,打造东莞东部新城市中心。


发挥生态和人文特色资源优势,积极发展休闲度假、康体养生、特色生态、农家风情等旅游项目,提升发展生态休闲旅游,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智造新城。


📍  莞深先进制造融合区


在东莞南站临深片区,发挥交通枢纽和区位优势,对接深圳“东进战略”,打造莞深合作试验区、广深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。


依托赣深高铁东莞南站,优化区域商务服务配套,推动城市品质升级,吸引高端要素在站场周边集聚,打造塘厦高端商务休闲新名片。


加快城市更新,统筹开发塘厦、清溪、樟木头三镇连片区域,推进建设功能协调、产业互补、成果共享的协同发展试验区,承接深圳创新成果转化和先进制造业转移,大力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,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和高端智能制造创新产业载体,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高地,不断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新空间。


📍  东部智造示范基地


依托东部工业园(企石辖区),以先进制造业为发展重点,与松山湖高新区联动发展,完善生产生活配套,打造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新样板。


鼓励东部工业园(企石辖区)和松山湖高新区发挥各自优势, 开展多层次的深度合作,共同构建“基础理论研究—关键技术突破—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”的全过程创新成果转化链条。


密切围绕企业和人才需求,高标准开发多元空间,集聚并优化产业和生活设施配套,加快建设智慧园区、智慧交通、智慧社区,提升城市品质,建设代表先进制造水平的创新示范区。


重点工作:实现产业体系升级


以三大支撑体系、五大升级工程、三大合作机制为工作抓手,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,实现产业体系升级。 


构建三大支撑体系:


📍 资源配置体系


重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。建立健全“产业+空间+政策”三位一体资源要素配置机制,实现重点产业项目、高品质低成本空间和资金扶持、人才服务、快速审批通道等“政策包”的一体化配置。


提升产业资源配置效率。逐步建立产业竞争性分配机制,鼓励企业通过竞争方式获取包括土地、信贷资金等稀缺资源,形成优胜劣汰的企业生态圈。 


同时,优化产业资金引导政策,逐步形成多元化、多渠道的新兴未来产业投入体系。并

强化创新扶持政策,推进产业链、创新链、资金链融合,围绕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创新进行扶持。


📍 区域创新体系 


加强科学技术源头创新。以松山湖高新区为科创核心,高标准建设松山湖科学城,加快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、自由电子激光、南方先进光源等一批大科学装置。


加快高水平创新载体布局。围绕重点新兴和未来关键技术领域,鼓励开放协同创新,加快资源整合,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。


营造产业协同创新生态。加快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,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,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营造开放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。


📍 精准招商体系


创新招商工作机制。突出“以商招商”作用,发挥已落户企业品牌吸引效应,引导重点产业、龙头企业招引拥有核心技术、关键零部件的上下游配套企业,吸引客商投资,完善产业链条。 


同时,精准对接招商项目,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、科技含量高、产业配套强的重大项目。并营造招商引资良好环境,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,打造宜业宜居环境,以国际化一流生活环境和综合营商环境,全面提升产业承载潜力。 


推进五大升级工程:


1、城市品质提升工程


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内涵。全力打造“湾区都市、品质东莞”,树立城市和产业双螺旋升级理念,加快打造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的国际一流湾区城市格局,以城市品质提升带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。


补齐基础配套设施短板。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校、医院、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,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高品质文化引领型城市,为产业人才提供优良生活配套环境。


持续提升城市美誉形象。加强功能区统筹,完善城市功能、优化空间格局,打造城市品质集中展示的标杆地区。


2、产业空间拓展工程 


加快重大产业平台建设。发挥松山湖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优势,打造引领东莞发展的创新高地。加快滨海湾新区高标准建设步伐,加快推进土地整备开发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,打造成为东莞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。推进水乡新区高质量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,优化中心、支点、节点的规划布局。推动银瓶合作创新区开发建设机制创新,推动重点区域开发、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招商引资等工作实现实 质性突破。 


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。以新兴产业为重点,以产业集聚为导向,强化全市一盘棋统筹理念,以成熟空间为先导,深挖潜力空间,加快整备“多规合一”的连片产业用地,成熟一批、 启动一批、储备一批、谋划一批。


推动产业空间更新。在广深高速沿线、临深片区地区启动一批 “工改 M0”项目,推动更多产业社区建设。全面支持企业原地倍增,对试点企业放宽建筑限高、建筑密度、绿地率、容积率等指标限制。总结推广一批试点企业的“三旧”改造项目利益共享方式,探索多元化、市场化补偿安置方式。 


优化产业空间布局。促进城镇组团式发展,推进产业结构调整、优化产业布局、产业集群发展,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,加快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新东莞。 


3、龙头企业引育工程


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,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,支持成长性企业跨越发展,建设孵化器育成体系,推动企业发展。


4、莞邑人才荟萃工程 


建设“技能人才之都”,强化高端人才引进培育,加大人才保障支持,重点解决人才普遍关注的住房、医疗、子女教育问题。其中,工程中提及人力资源提升行动计划,包括三个方面:


大力发展院士经济:依托东莞市发展战略院士咨询委员会,常态化组织海内外院士及高端科技人才来莞开展高端访谈、专题报告、展览展示、考察调研、专题论坛等活动。推动院士及其科研团队与莞企单位合作,共建院士工作站,助力企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。

 

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:遴选本地优秀企业家到国(境)外学习培训,建立企业家种子人才库,对东莞重点企业核心管理成员进行重点跟踪培养。扩大企业家导师队伍,推动企业家精神进校园。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,搭建各类企业家学习交流平台。

 

推进职称制度改革:探索推进东莞科技前沿技术和制造业领域等职称系列专业评价,搭建职称评价绿色通道,支持外资、港台台资企业人才参与职称评价。下放职称评审权限,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自主评审,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,加快东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。

 

打造粤港澳人才培养合作示范区:推动教育合作发展,支持莞港澳高校合作办学,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、实验室和研究中心,推进莞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、培养培训、师生交流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,创新东莞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,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,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。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,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合作,推进职业资格国际互认


5、军民融合发展工程 


强化军民协同自主创新,加快军民融合载体建设,支持军民融合企业发展。


建设三大合作机制:


1、 粤港澳大湾区共建机制 


主动承接广州、深圳创新资源和产业转移,积极参与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,推进莞深穗同城化、一体化进程。 


2、两岸交流合作机制


深化莞台科技、产业以及社会文化交流合作,逐步为台湾同胞学习、创业、就业、生活提供与本市居民同等待遇,促进台资企业扎根东莞持续健康发展。


3、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机制  


以大型展会为平台,不断提升加博会等办展水平,组织企业参加境外知名展会,构建企业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展贸合作机制。


推动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和境外试验示范基地,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。推进丝路保险公司建设,完善企业跨境投融资金融服务,引导银行建立多元化跨境投融资渠道。 


附:区域开放融合行动计划


1、建设莞港台产业深度合作示范区


深化东莞与香港台湾全面务实合作,争取政策创新突破,设立莞港台商共同成长计划,促进技术人员、职业经理人等关键人才培养体系对接,便利港台青年来莞实训游学,推广学分互认机制,共建一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,助力港企台企在莞培养接班人,进一步便利港企台企拓展内地市场,支持莞企拓展海外市场,打造莞港台合作升级版。

 

2、建设东莞粤港澳台青年创业就业基地


积极实施港澳台科技创新创业联合培优行动计划,组建东莞市科技创业学院,建设港澳台科技创新创业联合培优示范基地,举办东莞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事,依托新型研发机构、国家级孵化器、联合培优示范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打造粤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。

 

3、鼓励企业拓展新兴市场


重点拓展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市场,加快发展阿联酋迪拜、南非、北美等地的“东莞制造”品牌展销中心。积极修订和完善境内外展会目录,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,鼓励出口企业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,提高出口便捷度和退税审核效率。

 

4、发展多式联运跨境贸易物流


以中俄贸易产业园为依托,逐步完善物流通关与仓储服务,形成海运、江运、汽运、铁路等多式联运模式,形成集跨境电商、国际贸易、综合仓储等多种物流仓储功能和生产加工功能的贸易物流枢纽。


欢迎添加房妹微信
加入楼市群,了解更多东莞楼市资讯!
↓  ↓  ↓


往期回顾 🔍

区域:厚街的魔幻与现实

挂地:石龙再挂地!7032元/平起拍!黄屋洲村宅地招婿!

规划:重磅!东莞CBD规划调整!500米地标来了!高楼群来了!

TOD:别慌,东莞未来以TOD主导的生活方式,在步步逼近!

市场:土豪横掷900万扫楼!有盘一天卖了108套,小阳春来了?



你“在看”我吗?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